English

要以新观念看创新人才

——美国国际科学社团中国项目经理郭玉贵博士一席谈
2000-11-05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驻华盛顿记者 薛福康 我有话说

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把培养、吸引和用好人才作为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切实抓好,大力开发人才资源。记者最近就此问题采访了美国国际科学社团(COS)中国项目经理郭玉贵博士。他在留美获博士学位后,曾与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合作从事国际高级人才的发展与比较研究,成果收入供美国政府作决策参考的《科学与工程指标2000》研究报告。

郭玉贵认为,谈中国的人才问题不能不谈到现仍在国外的一大批中国留学人员。“人才外流”的说法源自六七十年代。当时有一些亚洲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滞留在欧美发达国家。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这些国家和地区经济的长足发展,留学生回流呈逐年增加的趋势,使这些国家和地区由人才流失变成人才收益。中国目前也正在出现从人才流失国转变为人才收益国的趋势。据统计,1990至1998年期间回国的留学人员每年递增13%。一个国家人才回流的程度与它的人均收入水平有一定的联系。郭玉贵说,中国人传统上有爱国爱乡的情怀,民族向心力强,所以在人均年收入达到1500至2000美元时就会出现大批留学生回国的情况。现在中国沿海许多地区已经达到这一水平。

郭玉贵认为,谈人才问题还要明确我们现在是处在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这样一个新的时空坐标上。现在的创新人才不仅应具备坚实的科技知识,还须拥有开阔的国际视野,掌握市场经济运作的规律,敢于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竞争。他主张国内在吸引人才时,要重视那些在国外市场经济的实践中摸爬滚打成长起来的人才。

他把这种不但在国外读过几年书,而且在国外的市场经济实践中奋斗过的经历称为“野生动物园”培训模式。这是最有利于培养和筛选创新人才的模式。在这方面,他注意到贵州省罗甸县培养干部的路子有很深刻的意义。这个县在90年代中期是个贫困县。县领导认识到,没有会搞市场经济的人才,脱贫就只能是一句空话。县里决定将几百名乡镇干部统统“发送”到温州和东莞等沿海地区去打工。这些平时吃皇粮的干部一夜之间成为“打工仔”,求职,打工,一切靠自己,受尽屈辱和挫折。有的做了逃兵,有的生存下来了,学到了致富的本领。回县里后,他们用所学的本事把罗甸县搞得红红火火,使罗甸成为贵州省经济发展最好的县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有数以万计的留学生在国外的环境里经历了生存、创业的艰辛,大多数人学有所长,事业有成,不少人在各个领域成为佼佼者。这批人才将在中国融入全球体系的进程中发挥独特的作用。

郭玉贵认为,现在发达的交通和通讯已经使距离的概念发生了变化。保持一定数量的科技人才在国内和国外流动有利于我们的科研与国际接轨。但能参与国际流动的总是少数,因此,借助越来越发达的网络服务,科学家不出国门仍然可以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这方面的工作有着广阔的天地。

关于创新人才的培养,近年来,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三种培养方式有了很大发展:一是信息化时代的终生教育。近30年来人类所取得的科技成果比过去2000年的总和还要多。这就是“知识爆炸”现象。所有的人都应该参加终身教育才能跟上科技的发展,而网络教学使得全民享受高等教育成为可能。值得一提的是,美国的高等教育没有年龄限制,在1970年至1995年间,美国成人大学生数量增加1倍多,从300万人增至670万人,占大学生总数的44%。二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知识的传授方式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的,农业社会时代有个别教学,工业社会时代出现了班级授课制。两者都是以教师为中心。现在是信息时代,国外一些教育学家预见,许多国家将放弃仅仅对教育机构作改革的尝试,而代之以一种完全新型的、以高科技为手段的知识传授体系。这种改革的核心是以因特网改变传统的教学形式,使得“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都可以学习”成为现实。三是远程教育。信息化的高科技手段可使学生分享全球的教育资源,发展中国家的学生可以选读发达国家大学的课程。这是培养更多创新人才的一条捷径。

在采访即将结束的时候,郭玉贵博士再次向记者强调,绝不要贬低网络教育的地位,重犯以前将成人教育、夜校、继续教育贬为低人一等的失误。必须看到,不久的将来,网上大学将在很大程度上取代目前的学校教育,成为教育的主体。江泽民主席前不久说:“我们不能停止学习世界上所有的优秀文明成果,一天也不能停。”可以预见,随着信息化远程教育的发展,这一指示一定能够得到落实。

(本报华盛顿11月4日电)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